舊臺11線的跳浪路段,曾經被譽為臺11線最美的一個路段.
很可惜,在跳浪路段還可以通行時,我沒有機會來一睹豐采.
不過,我一直對"跳浪"這個名字很感興趣,也花了點時間上網查了一下相關資料.
臺11線的修築工程自清光緒始,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臺接手修築,直至民國57年才全線通車,而這段被稱為「跳浪」的範圍,即是最後完成的部分,
據說,在臺11線尚未沿築自此的時期,當地居民得沿海而行、躍過海浪才能抵達其他村落,「跳浪」的記憶因而烙印於此。
以上資料摘錄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這是我所找到比較完整的資料,也可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
跳浪路段,其實一直都有路過,但是都沒有特別想要去看看.
直到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讓我決定要將這個一直放在口袋裡的景點,排進這一次的花東行.
目前舊臺11線跳浪路段是全線封閉,想要到舊臺11線,其實有三個地方可以進來.
不過,我個人是建議從臺11線19K,也就是新的跳浪隧道旁邊這裡進去,會比較安全一點.
入口處有一個紅色的招牌,各位人客要看清楚了.
也特別提醒一下,舊臺11線跳浪路段是已經完全封閉,而且沒有再維護,所以是屬於一條有危險的路段.
所以,請各位人客斟酌一下,並注意自身的安全.?
跳浪路段屬於巖相相當複雜的「八里灣層」,其中水璉段為砂巖夾雜大小不一的礫巖 ,上層的崩積土挾帶巨石,屬於巖屑崩滑 高危險區,沿著舊線前行,即可看見於先前崩落的石頭。跳浪路段由於土壤缺乏凝聚力,且植被抓地力不佳,在幾次大雨及颱風的影響下尤其脆弱,土壤下層亦受海浪侵蝕,使得舊路面在大量降雨時容易隨著邊坡塌陷,難保通行者的安全。
與海爭地不易,公路局於2003年開始由內側修築跨越鹽寮與水璉之間的連續隧道,曾被譽為臺11最美路段的跳浪路段,從地圖中褪去,十三號橋的標誌也隱於橫生的草木之中。站在新隧道與舊線的交叉口,大部分的車輛頭也不回地進入新隧道,朝巨大的轟鳴駛去,而那條有盡的路,就在海潮迴盪之處。
跳浪路段因路面崩陷與大量落石,大至被分割為兩段,若從北端十三號橋進入,向南行約900公尺處(即跳浪三號隧道緊急避難道出口旁),便會遇到用普通方法難以越過的土石堆。由於山壁長年崩落,有些墜至路面的土石佈滿植物,又成為山的一部分。
以上資料摘錄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
上面所提到的十三號橋,一跨過欄桿就可以看到了.
順著舊臺11線往南走,因為年久未整理,整條公路兩旁雜草叢生,遮蔽了原本的視野.
所以當來到第一個彎時,眼前若隱若現的海景,完全吸引住我的目光.
不管是幾個小時前的臺東藍,還是現在的花蓮藍,我覺得今天的太平洋好藍好美.
我很喜歡來花東看海,因為我個人覺得東部的海景,比西部還要更迷人.
而東部的海邊,臺東和花蓮因為地形的關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非常的療癒.
如果心裡會有點擔心的話,就盡量靠右邊,靠山壁這邊來行走.
靠海的這一邊,就不太建議走得太近.
走到這裡,右邊有一條小路,可以繼續往裡面走.
不過這一條小路也是雜草叢生,所以稍微撥開一下就會比較好走.
眼前這個隧道,就是舊跳浪隧道.
這隧道不是很寬,我很好奇當年是如何讓車輛雙向通過???
回頭看看來時路,真的像是在探險.
在IG上有許多舊跳浪路段的照片,其中一處斷崖的照片很多.
但是我不是為了這個斷崖而來,畢竟站在斷崖旁有點危險,我不太想嘗試.
我只是很單純看到一張站在隧道南口這裡拍的照片,讓我非常的心動.
似乎再不來這裡走一趟,就會有點對不起自己的感覺.
而且今天的天氣這麼好,再累也一定要來看看.
就是為了這個景.......
走出隧道才發現,原來隧道外的海景這麼美.
讓我又再次思考了整段舊跳浪路段,是不是舊臺11線最美路段???
真的是很美,但是不是最美???
我覺得,就見仁見智了.
想看斷崖的人客,就請再繼續往前走.
在查詢相關資料時有發現到,雖然跳浪路段已經完全封閉,但是有民眾希望能夠比照親不知子海上古道的模式,讓大家能夠再次看到跳浪路段的美景.
其實也不用整段重新修復,大概就是從十三號橋開始,整修到出了跳浪隧道這裡就可以了.
畢竟大家想看到是美麗的海景,而這裡的海景確實也值得變成一處新的景點.?
回到臺11線上, 很難不再多看一眼,這美麗的東海岸.
最近來到東海岸,很喜歡聽張震嶽的歌.
(不能再聽陳建年和沈文程了,要換年輕人了.)
?
帶你到我的家鄉去看一看 我家對面是蔚藍的太平洋
筆直海平線升起紅紅的太陽 走過一回一輩子不會忘
張震嶽 我家門前有大海?
最後,還是要再次提醒各位人客.
跳浪路段很美,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