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基隆城市博覽會(官網):06/10-06/19。2022年基隆潮藝術(官網):06/10-06/19。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官網)
?
「2022城市博覽會」打著「改變臺灣,起點基隆」的號,即將於6月10日到6月19日登場,四大展區,高達55個展覽、藝術裝置及上百場精彩展演,從早到晚打卡不斷電,而要塞司令部更在6月8日搶先開幕。這一篇將以K區沙灣展區全新開放的基隆要塞司令部為主,延伸至B區正濱展區的正濱舊漁會大樓周邊的多達17件的基隆潮藝術作品及臺灣目前唯一現地證明17世紀西班牙人到訪的考古現場的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一次讓你感受2022下半年,基隆起點城市的全新魅力。
去年基隆市政府延續「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在基隆三大區塊,基隆文化復興之餘,結合十四個新文青景點、100家美食餐廳,再融入時下流行的AR擴增實境,推出的穿梭大基隆一日遊APP相信大家都還沒忘,該APP引導大家對於K區沙灣展區的沙灣誠品書店前身是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要塞司令部基隆官邸、大沙灣石圍遺構、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這篇再補上將於6月10隨著城市博覽會同步開放的基隆要塞司令部。
【基隆新文青】穿梭大基隆一日遊.14個文青景點一次解析.搭配人氣五家咖啡廳.三家小吃.100個美食新擇
繼年前的合作基隆市政府與誠品書局再度攜手合作,於沙灣園區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及官眷宿舍,以時光繪本屋為主題再次進駐。【基隆老文青】沙灣誠品時間限定書店(三個月).百年歷史建物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做為這次基隆城市博覽會K區主要展覽區的「基隆要塞司令部」位於舊稱「沙灣」安瀾橋即將於6月8日搶先開幕;大沙灣地區凝縮了基隆史前、大航海、清領、日治與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等不同時期歷史,完全無愧於城市起點的稱號。主建物基隆要塞司令部是1896年日軍在基隆設立的「基隆要塞指揮所」,1903年正式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其管轄範圍,涵蓋了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區,實為日治時期北臺灣最高之軍事指揮中心。
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成立之後仍執行兵器與築城,並納礮兵與工兵兩部門,成為基隆要塞的最高單位。昭和三年(1928年)九月於大沙灣興建要塞司令部廳舍,翌年四月竣工。2017年起為「國家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八大主軸之一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補助計畫再次翻修,並於2022年6月8日搶先對外開放。
司令部一樓配置砲兵部、工兵部、經理室、講堂兼食堂、收發室等空間;二樓有軍醫室、副官事務室、參謀部室、會議室兼長官食堂、司令官室、接待室等空間;廳舍後方附屬浴室、廁所等空間。整修完成後配合城市博覽會,做為古蹟空間規劃為六個展演櫥窗,代表了六個主題壓縮檔,以不同色彩表達基隆多樣性的文化底蘊。從不同政權遺留下的歷史印記為起點,連結居民的生命經驗,以及透過當代設計創意擾動,建構起全新的展望藍圖。
六個主題分別是街景image、海洋port、產業heritage、記憶gather、再造plan、城市sight,從山、海、港、城、人的持續互動中,詮釋基隆這座城市未完成及進行中的近未來想像藍圖。
以街景為例,在這間位於一樓的展覽室,你可以看到以各式各樣「かんばん」(看板)及線的串起與勾勒出的基隆街景演化史,代表的是基隆早期以日本人和漢人的轉口貿易、傳統漁業聚落為主,以及清領末期開港通商後,漢人逐漸進入基隆定居,促使都市化形成。日治時期,總督府將基隆打造為臺灣對外交通的門戶,建設和產業一併迅速擴張,在實施一連串的市區改正計畫後,成為了現代化都市。戰後大量移民的湧進、美援時代的大兵來臺,不同的族群帶來各色文化,人群的往來促使港口文化蓬勃發展,也造就基隆多樣而深邃的街道景色。
再如海洋port的展場,除了平面的照片、文字、地圖外,也以影片的方式表達出臺灣位處東亞貿易航線上,及基隆的谷灣海岸是天然良港的重要性。大航海時代的列強競爭激烈之時,西班牙人佔領和平島為據點,成為東亞貿易的重要轉運港口。清領晚期國際局勢驟變,各國覬覦基隆的煤礦作為船艦的補給,基隆的地位因而崛起。日治時期,基隆成為北臺灣對外門戶,展開四期築港計畫,打造現代化港口,卻因二次大戰無法完工。戰後,基隆港藉由修復和擴建打下的基礎,在貨櫃運輸時代到來時,一度成為世界第七大港。
基隆要塞司令部這棟近百年的歷史建物以最新的修舊如舊的工序,還完了百年前日據時代的風貌,一樓的磚牆、磚柱,通往二樓的大理石碎花地板,甚至是有如燈塔狀的扶手及一片片透著綠色的木窗,二樓的走廊、陽臺,從四面八方灑入的陽光,或臺階、或紅磚牆、或是木門上的銅把手,都讓人有時空停滯的幻覺,靜得就像每個快門聲都絲絲入扣。
基隆要塞司令部前的庭園推開了舊時的圍牆藩離,神祕而高不可攀的軍事基隆搖身一變成了觀光客最佳的打卡景點。城市博覽會期間,這裡共設有遊客服務臺、戶外特色休憩區,穿梭基隆的時空、2018-2021 基隆好物 | 歷年成果展兩個特展,及藝術互動裝置的韶光之路。
原來的軍補庫房改建成極具戶外特色又保留原軍事風貌的休憩區,Keelungnow & Then & now結合”now and then”(不時)“Then and now”(今昔)兩個字,象徵這個空間是是當代基隆生活與過往歷史的交會,也是現代極簡以及文資歷史痕跡的匯合。
維修後依舊古色古香,仍散發著濃濃日式木造建築的軍補庫房,作為周邊整體周邊區域的服務核心空間,具有茶水服務(飲水機)、洗手間、交通諮詢、周邊觀光景點諮詢(含景點、美食、住宿)、文創品展示休憩等功能。
獨特造型的木窗空間作為以「基隆的時空」為名的展示區,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文創系展示的古船模型作品為中心,講述基隆這塊土地上,從西荷競逐到日治時期的豐富文化。配合軍補庫房歷史木構造框架相異的簡潔設計,在歷史中帶入新的生命,塑造融合卻又煥然一新的感受。
邁入第七年的基隆好物,奠基過往打下之基礎,持續精進及優化,以期讓更多臺灣人熟知「基隆好物」,因此規劃於本區展出從2018-2021的歷年好物輔導成果,同時為基隆歷史再造空間作一個完美的開場。
藝術互動裝置-韶光之路,以多層拱門打造時光走廊,延續整體空間的極簡設計,以隱喻的方式打造在此遊蕩於現代與歷史交會之中的意涵,燈光將隨著人們坐上鞦韆,進行不同變換的燈光展演。
光復樓是光影沉浸式互動劇場,以時空體驗的方式,描述「基隆」在歷史、人文背景中不同的燦爛時刻,將互動、遊戲化的觀展型態導入觀展體驗中。分別有光影沉浸式展區-時空之流、數位互動展區-旭丘港灣夜景互動、?數位互動展區-大沙灣砲臺體感互動、全息投影展區-聖薩爾瓦多城3D投影四大區域。
?
若然去年你沒趕得上那一波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軍官宿舍與誠品合作的沙灣誠品限定旋風,也可以順便造訪同在沙灣區走路不到十分鐘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要塞司令部基隆官邸、大沙灣石圍遺構、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等景點。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落成於日治時期昭和六年(1931年),為商人流水伊之助在1921年開始於基隆經營公共馬車業務,後改制為流水巴士故(又名流水巴士社宅)、基隆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即現在基隆市公車的前身),是以官邸的對面就是以前基隆公車管理處。基隆要塞於1957年裁撤後,當時最後一任司令仍居住於此,而後分租給李濟捷一家。李家於1977年頂下此建築(故又稱為中正路李宅),2006年被登錄為基隆市市定古蹟,2016年,古蹟建物及土地產權軍方手上完成撥用,由文化局接管,修復工程於2018年11月7日動工,並於2021與誠品書局合作推出為時三個月限定的沙灣誠品。
誠品功成身退後的基隆要塞司令部,仿佛再次走入歷史長河,卻也讓這棟百年木造建築重新拾起它幽靜的氛圍,讓人更加留連忘返。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建於日據時代的1929年(昭和4年)前後,為當時日本人在基隆所設的校官宿舍群,戰後時期後,周圍闢建成「建實新村」,都是要塞司令部所屬校官軍事宿舍區域。校官官舍原為三棟獨棟建築,仍尚存的一棟在2016年7月從軍方完成建物及土地撥用後由基隆市文化局接管。於2018年10月31日動工修復。2020年在納入「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的計畫下成功修復完成。
大沙灣石圍遺構: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105巷內(沙灣誠品旁)
基隆古稱雞籠,自古就為北臺灣海防的重要地帶,其中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大沙灣地區的平坦沿岸,設置在可追溯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建造的軍事防禦工事,姚瑩和臺灣鎮總兵達洪阿會稟的《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可知此刻清廷在經歷此戰事後就有在籌備基隆地區軍事設施的建設計畫。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基隆市中正區東海街1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別名基隆法國公墓創立於清光緒11年(1885年),是為了紀念大清帝國與法國在中法戰爭期間陣亡的700多名將士所興建,也是基隆直接與此中法戰爭最具關聯之代表建築,從墓葬格局而言,也為全臺數一數二之清末以來埋葬西洋人為主之公墓。現有格局則為1909年重修工程後所建立。1949年1月27日是小年夜,太平輪滿載上千名趕回基隆和家人團圓的旅客,卻在上海駛往基隆途中失事,1000多人死亡;1951年在基隆港東岸碼頭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
接下來我們來到年初曾為大家介紹過的正濱舊漁會大樓,原名為水產館的漁會正濱大樓為日治時期基隆漁港(正濱漁港)旁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昭和9年(1934年)由臺北州水產會向臺灣銀行借款四十萬圓興建,昭和10年(1935年)落成啟用,為臺北州土木課技師所設計水產館內由許多單位共同使用,包含臺灣水產會社漁市事務所、請願巡查結所、州水產試驗場等,併設有郵局、食堂、標本室,天臺上設氣象觀測所及信號臺,旁邊設有魚市場、珊瑚市場、漁業無線局及冷藏庫。更多有關這棟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請參考早前的文章【基隆文化新景點】正濱漁港舊大樓八十載前世今生.2022.01.30小年夜夜景點燈.古歐洲中庭搶先曝光。
?
當初空盪盪且沒有對外開放的室內中庭,四個月與基隆潮藝術薈萃17位藝術家、17件作品,與居民、職人協力疏理基隆這座城市的點滴、港口集體記憶的脈絡,期待每位觀眾在徐徐海風中,認識基隆最真實的面貌,甚至是臺灣海島文化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2022基隆潮藝術:未來島航,錨定歷史,在地導航,航向未來。有別以往2022基隆潮藝術貫穿錨定歷史、在地導航與航向未來的三大子題,由歷經百年風華的日治時代建築——「漁會正濱大樓」為起點,透過在地紋理的縱向深耕,連結到歷史時間的線性張弛。
位於中庭的巨大作品,以環保回收的廢棄漁網、複合媒材、動力、燈光參照基隆漁會正濱大樓的中庭構成與歷史脈絡,由喜歡使用自然材質從事創作的陳淑強老師進行的現地創作,取名為「潮來潮往」;挖掘屬於基隆的人文記憶,透過藝術創作來展現。以期能將過往所累積的涓滴,匯流成奔向未來的浪潮。
編號4號的作品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由從事於當代藝術的創作及教學的黃榮智老師,以角材、南方松、海鹽、管線、鋁盆、燈泡、霓虹燈管、環氧樹酯、透明輸出、船造型物。透過海鹽與安置在天花板的管線,讓水不斷藉由掛在天花板的衣物(汗水)的滴落海鹽上,海鹽因為水的滴落不斷的改變形狀,觀眾在行走的過程中也能感知到由展場散發的獨特味道,屬於海洋的獨特氣味,是件視、味、甚至是聽覺三位一體的感官創作,非常特別。
二樓還有今年更特別邀請飲食作家葉怡蘭與盧怡安攜手策劃「海味食堂」,首次集結在地食源、當代美學與社區參與,透過在地媽媽的說菜演繹,每日販售限量藝術套餐,讓藝術季自視覺實際轉化為行動體驗。
其他還有包含藝術創作者李明璁 × 向陽、程仁珮、Nicolas Da Fonseca紛繁地轉譯基隆特有的氣候、風景直至地方生活情感與文學物件的諸多樣貌;鄒曉葦刻劃出歷年藝術家們在海港晝夜間的多維視角;郭月女將港埠景緻不斷遞變的狀態幻化為沉浸式的體驗場域;紙上行旅與AMCP Studio相異的作品語彙,最終一致地匯聚在自然存續的憧憬中等作品,就留待6月10日正式開展時,讓大家親自來細細品味屬於基隆的「潮」藝術季。更多其他作品可以參考官網。2022基隆潮藝術。
?
繼年初高雄燈會後,這次基隆潮藝術更讓我深刻的體會出臺灣藝術創作的生命力,走出正濱舊漁會大樓後,我們來到鮮少有人會進來的正濱漁港,因為這裡還有兩件讓我印久非常深刻的作品。
?
現今正濱漁港的雛型主要是1934年臺灣日治時期由日本政府建成,為當時北臺灣最大的漁港,戰後也曾繁榮一時,當時稱為「基隆漁港」。「正濱」港名取自中正區的「正」字與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濱町的「濱」字組合而成,日本時代因港地形條件優良,曾為金瓜石銅礦的主要輸出港。近年來政府積極興建深水碼頭並填築新生地以期盼再造漁業榮景,並積極開發成假日休閒懷舊碼頭為目標。
(照片來自官網)
〈那座孤島正向前航行〉由吳季禎老師以正濱漁港鐵鏽斑斑漁船上,如鏡子般直徑3公尺/直徑2公尺的球面上文字與觀者進行無聲的互動,讓文字轉譯地方的時間與空間,過去現在未來又屬於誰,那座孤島正向前航行。
同樣以停泊於正濱漁港舊漁船為設計概念的〈進行島〉,由建築訓練的實驗實作者陳建智老師以金屬及舊船上的現成物,用以直覺與想像力,打造出這座移動島或是停泊船,也許是目的也可能是目的地的藝術創作。
登上這艘如同兒時童話、動漫冒險船般,又同時面臨或加入抽象的未來的島船後,回望正濱漁港現在、當下、過去的時間軸關係仿佛被抽離,一切感官與這具體的場域空間打交道後,也許才是這個作品引人深思,並藉此理解認識自己的道路的設計概念。
聆聽大海的聲音或是來自過去、未來的呼嘯,或是單純穿過有如時空隧道的入口,正是你和基隆、和正濱漁濾、和陳建智這個作品對話的方式。或許。
?
阿根納造船廠(官網):基隆市中正區正濱路116巷75號。阿根納造船廠遺址始建於1929年的日據時代,並於1939年完工,興建的目地是將金瓜石的金子給運出去,同時它也是一個可以停靠1000噸遠洋漁船的港口,尤其在金礦產業沒落之後,遠洋漁業的興起也曾為當地的居民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60年代甚至多次投資、廣建以應付越來越多的漁船停靠之用。1974年興建的八斗子漁港,曾一度因為漁船全數搬離而變成一個商業港,後於1996年再度讓那些遠洋漁船回到正濱漁港。
(照片來自官網)
位於阿根納造船廠遺跡的作品〈港邊的煙與結構〉是光之藝術家張方禹大型的雷射陣列裝置作品,於夜晚以雷射光陣列、煙霧、電腦程式呈現光依附著煙穿過遺構,朝正濱漁港流去。光依附著煙越過造船廠,在阿根納的天空盤旋列隊,看著當年曾經的繁忙與喧囂,對岸的人們則遠眺著當代的光構,並且可能懷抱著對明日的想望,想看這精彩的夜景雷射秀,記得別太早離開基隆正濱漁港及和平島。
最後我們來到和平島的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也是本次年紀最老的展場,更是臺灣目前唯一現地證明17世紀西班牙人到訪的考古現場。諸聖教堂遺址為西班牙人於1620~1630年代建立,鄰近聖薩爾瓦多城,該教堂(修道院)也是天主教最早於臺灣傳教的地點。
入口鐵門上的圖形是以考古現場挖到的物品為藍圖線條而成,對面大樓牆上的畫作則是想像中諸聖教堂的模樣。
根據荷蘭史料,荷蘭人擊敗西班牙勢力時,曾將島上的四百多個西班牙俘虜囚禁在教堂,可以想見這座教堂的規模。遺址中除了挖出遺骸,還有歐式扣環、中國交易來的瓷器、青花杯、安平壺等古物。且遺址的歷史不只有荷西時期,還有400年到2000年前的鐵器時期文化層,甚至距今3000多年的圓山文化層。
現場有app可以下載,透過AR模式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中,看到3d立體的教堂外觀圖形。
考古遺址會場旁的小山道,可以居高臨下看到諸聖教堂的實際佔地,天氣好也可一窺和平島,甚至是基隆港的風景。
諸聖教堂外觀牆柱和廁所化糞池的形狀清晰可見。
這是目前考古遺跡挖掘出歐洲人(推測其身分為當時來臺傳教之傳教士)遺骸及平埔族原住民孩童甕棺,相關的考古發現將來都會放在博物館中展覽。之後,有機會再專文好好來寫這個應該是目前我見過,臺灣最古老最值得一探的考古現場。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113號
基隆要塞司令部: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46號
正濱舊漁會大樓: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1號
阿根納造船廠遺構:基隆市中正區正濱路116巷75號
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基隆市中正區平一路25號
更多基隆 (83)
歡迎加入11萬人社團大臺北美食地圖社團,分享你的大臺北美食地圖
?
?
小虎食夢網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rabbit38844/
小虎食夢網line@:https://admin-official.line.me/12182741/
小虎食夢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rabbit38844/?hl=zh-tw
更多以臺北捷運美食分類的食記(4500篇+)
喜歡小虎的食記嗎?有fb的朋友請按讚加入「小虎食夢網」、跟我們一起隨時討論分享各地的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