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里吃飽,就朝瓦拉米步道前進,沒多久就見到了大紅色的兩座客城鐵橋,
橋下還有稻草紮的動物,旁邊也有向日葵花田,
但我怕我們時間不夠用,就沒有停車拍稻草藝術作品和花田了。
?
還沒到瓦拉米步道,就先看到了南安遊客中心,
這裡可以認識臺灣黑熊和附近的生態,遊客中心前方有大片農田景色也不錯,
有空可在這裡停留,瞭解一下在地的特色。
我們是先去爬山,下山回程才進去看看的。
?
當時二月初還有些梅花飄香呢!
?
炮仗花也開得熱鬧。
?
寒假到訪還有花可賞,蠻不錯的。
?
遊客中心的建築看起來像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
門口有個臺灣黑熊立牌,找來阿毅客串一下。
他當時四年級,看起來還蠻嫩的,願意跟大姨我先到花蓮,又去爬山,算蠻不錯的。
他這學期已經六年級,長高又長胖啦~
?
白白胖胖的黑熊~
?
大廳蠻寬的,有服務臺,牆上是玉山國家公園的地圖。
沒錯,這裡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喔。
?
從玉里過來就是鄉村風光,沒什麼人,公路開到底,就是瓦拉米步道入口。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古道的一部份,走進步道就是走進山林,
這裡布置得像是森林隧道一般,有走步道的感覺。
這裡也是臺灣黑熊活動的區域,最好先來認識一下臺灣黑熊的習性。
?
牆上的圖案很有原住民的意象,這裡是布農族的領域唷!
布農族的射日故事裡有兩個太陽,太熱而把幼兒曬死,幼兒成了蜥蜴。
父親後來射中太陽眼睛而變成了月亮。
百步蛇是布農族的好朋友,所以他們的衣服也會有菱形紋。
另有一個洪水傳說,逃難過程中因為山頂寒冷,
後來紅嘴黑鵯成功取回火種,幫大家度過危機,不過嘴巴和雙腳都被燙傷成了紅色,
布農族為了感恩,被視為聖鳥,當然也就不會捕捉牠們。
?
臺灣黑熊的特徵就是胸前有個白色V字型。
牠們的食物有80%都是植物,偶爾捕食山羌、山羊,熱愛蜂蜜,也吃昆蟲和腐屍。
上山可以攜帶鈴鐺或發出聲音,以防黑熊靠近。
萬一遇到黑熊,千萬不要尖叫,安靜地離開就可以了。
?
除了文字展示,也有影片可欣賞。
之前看過MIT臺灣誌節目,
跟著〈黑熊媽媽〉屏科大黃美秀老師的團隊上山拍攝,
研究過程還蠻辛苦的。
臺灣黑熊對布農族來說是敬畏又是禁忌的動物,打獵時是不會打牠們的喔。
?
布農族的傳統服飾。右上角應該是藍腹鷴。
?
男性有背心、胸兜、頭飾、短裙;女性有上衣、裙子、頭飾。
顏色以黑、白、藍為主,再加以一些裝飾。
?
番刀、口簧琴和弓琴。
?
這裡也復刻了傳統家屋,是石板堆疊起來的,和排灣族的石板屋做法不同。
窗上有杵,一旁有臼,是用來舂米或打米糕用的。
捕獵後動物的獸骨就這樣掛起來,以顯示主人的打獵功力。
玉米也是他們的傳統食物,直接掛起來曬乾,還能磨成粉煮粥。
?
夏天床上墊著月桃蓆睡覺應該很涼爽。
?
這個角落應該有個三石灶(泰雅族也有),上方的架子可以放廚具或籃子,
也可以把食材放在上面燻乾。
?
這區域有黃喉貂、山羌、水鹿、野山羊,
還有紅嘴黑鵯、藍腹鷴、大冠鷲、黃嘴角鴞、五色鳥。
?
亮燈的是昆蟲,有臺灣翠蛺蝶、擬紋螢、糞金龜、鍬形蟲,
底部是植物,有姑婆芋、羅氏鹽膚木,和山蘇,
羅氏鹽膚木可當鹽來用,也可以做火藥喔。
?
參觀完室內,就過馬路到前方的平臺去看看,
這裡有個布農族八部合音意象圖,唱的時候就是這樣圍成一圈來唱。
?
八部合音就是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平時不會隨意唱,
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旋律,
主要有四個音,再加上泛音的部分,就有八部,相當難唱。
?
這個觀景平臺蠻大的,也有桌椅,坐在樹下蠻不錯的。
?
從平臺望出去是一片田野,平臺邊也有梅花。
?
當時二月初正在翻土準備春耕,如果早一點到,就能看到一片油菜花田。
如果遇到水田,就有機會見到山的倒影。
若是一片翠綠或是結穗準備收成,也會有稻浪可欣賞。
?
有些田已經翻土放水,有的還有油菜花呢。
?
?離開遊客中心往瓦拉米步道的方向,慢慢開始進入山區。
不到五分鐘就會看到路邊有個公廁,還聽到嘩啦嘩啦的水聲。
?
下車一看,有前往南安瀑布的指標,車子停在馬路邊,走一分鐘就看到瀑布了!
?
? 現場有告示牌說不能進入玩水,但還是看到有人在玩水。
我們要去走瓦拉米步道,就不玩水囉。
?
今年918地震也造成遊客中心部分設備損壞,目前只有服務臺和黑熊展區開放,
希望其他展區和視聽室能趕緊修復,讓旅客能到此地認識在地生態與人文。
?
地址: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83-3號
電話:(03)8887560
開放時間:9:00~16:30(農曆除夕及每月第二個星期二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