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是認識城市最簡單的方式,「五條港舊城漫遊 星光線」夜間在導覽老師的帶領下,用雙腳走進南勢港、南河港的街弄小巷,用眼睛看臺南400年的雪泥鴻爪,走訪北勢街(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接官亭石坊、西羅殿、開基包公廟、看西街教會、水仙宮,浮雲蒼狗、滄海桑田,用故事喚起城市記憶,探索當年商港繁華的生活樣貌。首次來五條港舊城區的朋友,午餐一定不能錯過位於宮後街,建築完工落成於清光緒4年(1878)的永樂町鼓茶樓,老宅除了用餐、喝下午茶,還可以看逗趣的「答嘴鼓」表演。
臺南散步導覽 五條港舊城漫遊 (星光線 -夜訪街景不同的風光)
導覽時間:每週五及週六 19:00-21:00
集合地點:海安路與神農街口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49號)
費用:免費,需上網預約,報名遊程送保險。
報名方式:臺南旅遊網「臺南散步導覽」預約
[臺南400年 五條港舊城區 滄海桑田 物換星移 河港已不復見]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一府是指清朝時期五條港繁忙的貿易,十八至十九世紀臺江內海已日漸淤積,郊商為了運送貨物,於陸浮的陸地開鑿人工水道,由北到南分別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範圍約在目前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以北、成功路以南、東至新美街、西至金華路區域內,這五條商用港道是聯繫府城內外商貿易的重要樞紐。浮雲蒼狗、滄海桑田,從河港的繁盛到完全消失大約只有百年的時間,如今雖已看不出當年河港模樣,但仍能從當地廟宇、歷史建築的位置或遺跡,探索當年商港繁華的生活樣貌。
[五條港舊城漫遊 星光線路線]
五條港舊城漫遊 (星光線) 路線:海安路神農街口 (集合解說) → 神農街 & 板凳街 → 金華府 → 風神廟 & 接官亭石坊→ 西羅殿 → 海安路裝置藝術 → 開基包公廟 → 馬雅各醫館舊址 → 看西街教會 → 招仙閣 → 鼓茶樓 → 水仙宮 → 水仙宮市場 (解散)
五條港舊城漫遊,星光線路線圖: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MZwDPP9f47EBpRAvUVG9PejqG-1nI8g&usp=sharing
[南勢港 神農街 濃濃復古懷舊氛圍 彷彿穿越時空]
身為外地客,對神農街片面的印象都來自媒體的報導,酒吧、老宅咖啡廳與特色小店,是一條時空穿梭的網美打卡景點街,也是一條復古又文青,越夜越美麗,夜晚比白天熱鬧的老街。
神農街舊名北勢街,因街道位於清朝時期臺灣府城五條商用港道 (統稱五條港) 中的南勢港 (或名北勢港) 北側而得名,到了今日便以街底主祀神農氏之藥王廟為名,改名神農街。
窄巷、石板路、老木屋、燈籠高高掛,夜間燈籠亮起,濃濃復古懷舊氛圍,彷彿穿越時空回到數百年前繁華的南勢港畔。
神農街的屋宅,受限於當年的建築技術與建材,中國福建運來的橫樑木料,統一規格四公尺半,因此整條街興建的屋宅正面寬度統一為四公尺半。
昔日的行口,正面是店舖,二樓是倉庫,外側有窗戶可供貨物由上方直接進出,一樓後方空間部份是倉庫、部份是住宅。
走入邊屋旁的狹長小弄,可以看見一整面的屋牆,導覽老師表示,這一整面縱深可達七十二公尺的屋牆是一戶人家,內部為五進五落的長院落。
屋宅後方的通道,當地店家放上板凳,給它取了個文青名字「板凳巷」。
板凳巷口,一幅彩繪牆描繪著當年碼頭工人用舢舨在水道運送米糧入庫的畫面,畫中人物的表情傳達出生活的辛苦與無奈。
神農街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 49號 (海安路神農街口)
[金華府 許姓氏碼頭工人的原鄉心靈寄託]
當時五條港各港均有各姓分據的工作地盤,各自以原鄉信仰為心靈寄託,進而建立廟宇,金華府為許姓碼頭工人的原鄉信仰,主祀關公,配祀馬、李兩位王爺,並兼為許姓同鄉會館,透過金華府的信仰與附近多為許姓住戶,見證五條港信仰、職業、港道與姓氏一體的郊商生活特色。
由匠師王武雄製作,廟畫大師潘岳雄彩畫的浮雕壁畫,大師作品簡樸有趣,值得細賞。
臺灣廟宇建築特色「憨番扛廟角」,至於「憨番」的由來,有多種不同說法,有一說是道教中的金剛力士,用以捍衛廟宇安全,也有傳說認為是民間不滿荷蘭統治臺灣期間暴取豪奪,遂將外國人造型的「憨番」,安置在屋角或大樑承重,以洩心頭之恨。
金華府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 71號
[南河港 風神廟 接官亭石坊 全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
清領時期,來臺官員自廈門出發,歷經風浪險惡的黑水溝 (臺灣海峽) 後,身心俱疲地抵達臺江內海,然後轉搭小船進抵府城,為讓履新官員抵臺後能接風洗塵,卸任準備離臺之官員,有一等候船隻的歇腳亭,據說乾隆四年 (1739) 臺灣道鄂善乃興建接官亭於府城大西門外安瀾橋旁的南河港右側,初建有四進 (一屋一天井為一進),分別為大門、官廳、風神廟與大士殿。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臺灣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因接官亭地處府城門戶,故特建一石坊於風神廟前,以壯觀瞻。原風神廟後方所有殿舍及公館,於日治時期的大正七年 (1918) 拆毀,大正十三年 (1924) 經當地士紳集資重建而成今日之風神廟,也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
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頂端採歇山重檐式,高 8.19公尺,寬 8.66公尺,其構造之複雜居於臺灣之首。其南面橫額題「鯤維永奠」,石柱上對聯「疊嶂重洋鞏內外千年鎖鑰,揆文奮武壯東南半壁金湯」。北面橫額題「鰲柱擎天」,石柱上對聯「萬年聖烈奠南天牛女躔分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極風雲會際堯衢」,兩幅對聯皆出自蔣元樞手筆。
風神廟 & 接官亭石坊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 143巷 8號
[南河港 南勢街西羅殿 巧逢春秋歌劇團佑佑團 精彩演出]
南勢街西羅殿,位於當年南河港口,一稱「館口」,當時的西羅殿只是一個小館,並且由附近的郭姓碼頭工人,奉祀廣澤尊王 (郭聖王) 於此。日治時期的大正五年 (1916) 左右更改,據說是因為當時的臺南府城已有東嶽殿、北極殿、南極殿(位於法華寺中),尚欠一以西為名的殿,遂改稱西羅殿。1925年郭氏子弟又增加大殿兩旁的拜亭之建築,即今日西羅殿之建築。
巧逢南勢街西羅殿神明安座,春秋歌劇團佑佑團精彩演出「廣澤尊王判三世,海戰鬼王」,非常精彩!看到入迷差點脫隊。
南勢街西羅殿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 90號
[海安路裝置藝術「來坐!」重現七十年代的木造老屋]
因應道路拓寬,海安路兩旁出現了許多殘破的牆面,臺南市政府結合藝術家,以裝置藝術改造殘破,化身為街景藝術創作。
「來坐!」一堵破損磚牆,以木作搭建房舍正面,雨遮板、亮著燈光的窗臺、貼著門神春聯的木門,初來乍到的筆者(夫子) 還真以為是一戶街邊老宅。
走近細看,才發現這不是真的房子,是一座半立體面塑雕作品,依循早年屋宅建築工法與結構,重現七十年代的木造老屋,門前一排長椅,能讓到訪遊客拍照、休憩。
海安路裝置藝術「來坐!」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海安路二段 127號
[南河南沙宮 (開基包公廟) 祈求包公伸冤解難 掛申冤燈]
當時五條港的各港,均有各姓氏之族人分據工作地盤,並各自建立廟宇,泉州晉江沙美的盧姓在南河港建立南河南沙宮? ,供奉黃府千歲 (現為黃府二千歲) 和包府千歲。
南河南沙宮,包府千歲 (包公) 最大的特色為其額上之月牙印為「紅月」,與其他奉祀包公的廟宇,神像上的月牙印多為白色有所不同。
南河南沙宮是全臺唯一有「升堂辦案」點申冤燈伸冤解難的廟宇。南河南沙宮廟裡有紅、白兩種燈,紅燈為三合燈(天時地利人和),白燈為申冤燈。
臺灣民眾普遍對司法不信任,若覺得司法不公無處申訴,或遇官司纏訟多年無法了結,可到南河南沙宮找「包青天」申冤,寫申冤文疏,舉香膜拜、掛申冤燈,讓包公為你離罪釋冤。
南河南沙宮開基包公廟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 55號
[馬雅各醫館舊址 看西街教會 夜晚圓頂上明亮的十字架 彷彿指引人生方向]
1865年5月28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從打狗 (高雄) 登陸臺灣,來到府城,就在五條港看西街(仁愛街 43號)開始西方醫療傳教工作,是臺灣第一間西式醫館。但受當地守舊勢力的反對,馬雅各醫生的醫館與宣教進行得並不順利,禮拜堂被激憤的群眾包圍,馬雅各醫生轉而走避到打狗的旗後 (旗津區北端) 行醫傳教。當年的醫館及禮拜堂已不復見,只有街道上二塊金屬牌「馬雅各醫館舊址」與「臺灣第一間西式醫館」記錄當年的片羽鴻爪。
馬雅各醫館舊址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仁愛街 43號
看西街教會,1955年落成,為仿英國聖保羅大教堂的白色圓頂建築,白天純白色外觀,在藍天映襯之下顯得特別潔淨神聖,夜晚燈光亮起,溫暖的照明讓人倍感沉靜溫馨,圓頂上明亮的十字架,彷彿指引人生方向。
看西街教會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 33號
[招仙閣 前身金同成商號支店 蓬萊閣 度小月]
招仙閣,位於今日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與民權路二段路口,一棟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八年 (1933年,1940年完工) 的四層樓三角窗建築,原為「金同成商號」支店,一旁是同時興建的二十連棟街屋。爾後「金同成商號」支店外租給招仙閣當酒樓,昭和二十年 (1945) 3月1日的美軍空襲,建築群有輕微受損,在經修葺後仍繼續使用至今,目前四樓頂部的山牆已損壞不復存在。
導覽老師的舊照片是「金同成商號」支店 (招仙閣) 的建築原貌,照片有二大亮點:一是招牌醒目的「蓬萊閣」,1948年蓬萊閣曾經每天下午在一樓販賣剛蒸出的肉包,外省風味的肉包口味相當好,是當年的排隊名店。蓬萊閣招牌的兩邊有「大」、「涼」兩個大字,應是臺南林家「大涼汽水」的廣告。
二是招先閣旁的連棟街屋第一間的「度小月」 招牌,「度小月」 是已歇業的洪芋頭擔仔麵的第一代店與店名,目前位置為百雅銀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264號)。
招仙閣
住址: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 266號
[永樂町鼓茶樓 在清朝古蹟裡 用餐看逗趣的「答嘴鼓」表演]
宮後街位於水仙宮之後,因地理位置得名。狹窄的巷弄很難想像,清朝時期這裡因為緊臨著大西門,是商賈買辦必經之地,日治時期更因為與臺南三大酒樓 (醉仙閣、招仙閣與寶華樓)、金同成百貨、新町貸座敷 (妓女戶) 專區相臨,成為當年最熱鬧與繁華的街道。
永樂町鼓茶樓,一棟三層樓長達 48公尺,完工落成於清光緒 4年 (1878) 的三進二落的店住合一宅,首任屋主許池豐經營金物(打鐵舖),以製作農用器具為主,一樓牆壁上掛著的打鐵工具與打鐵黑線畫,記錄與連結首任屋主當年的營生脈絡。
二樓展示宮後街周邊早期相關文史照片與傳統臺南人舉行成年禮的七娘媽亭。
「七娘媽生,做16歲」是臺南固有的傳統成年禮習俗,在祭拜七娘媽後,舉行「出鳥母宮」儀式,由父母舉起七娘媽亭讓子女俯身穿越,象徵青少年成長且能獨當一面,並分贈粿品紅龜給親朋好友分享喜悅。
三樓一座保留原始結構的日式木屋,有日式淋雨板、早期建築工法的編竹夾泥牆與板木灰泥牆。屋內和式房可辦理聚會,外部有日式庭園造景,平臺後方可以看見整個宅院狹長的屋脊。
永樂町鼓茶樓,天井垂掛五條港、永樂町、醉仙閣、大西門、水仙宮等名稱鐵件,呈述五條港區的重要地標。
老宅樓梯狹窄陡峭,一座腳踏車輪送餐裝置,透過拉動滑輪,往上、往下,可以輕鬆的將餐點送往指定樓層。
椪餅是臺南知名的點心,內餡以黑糖做成,除了可以直接食用外,早期更是臺南孕婦生產後,進補的傳統糕餅,又有 ?月內餅? 之稱。月內餅做法:少許麻油熱鍋,加入薑片,椪餅平放於鍋內,餅上開一個洞,打一個雞蛋進去,將雙面煎熟,變外脆內軟,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答嘴鼓」是兩個人的對口表演,用閩南方言,以一說一唱的形式,彼此互相鬥嘴、爭辯,內容風趣幽默,屬於民間曲藝的一種,也是「相聲」的前身。
用餐的同時,答嘴鼓「金時光」(現場可拍照,但不可錄影) 的表演開始,兩位表演者一搭一唱互相調侃、用誇張的表情,生動的肢體動作,搭配現場道具,講述有趣的臺灣民間故事跟習俗。
永樂町鼓茶樓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宮後街15號
電話:06 223 6722
營業時間:10:30~17:30 (週二、三公休)
劇場演出時間:平日:團體預約制,假日:中午12:30 (常態演出,請先預約)
套票價格:經典套票 (飄香套餐、表演、導覽),每人 NT$550 / 華美套票 (飄香套餐、工夫茶套餐、表演、導覽),每人 NT$850。
官網:https://www.drum-teahouse.com.tw/
FB,搜尋:永樂町鼓茶樓
[水仙宮 時代變遷中 命運多舛 繁華盛世已是昨日黃花]
水仙宮,位在當年南勢港的最末端,當年府城三郊 (南郊、北郊及糖郊) 三益堂辦公室所在地,為當時商業中心,廟宇「座東朝西」,主祀水仙尊王,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夏代傳說能陸上行舟的寒奡、楚漢爭天下自刎於烏江的楚霸王項羽、投汨羅江自盡的詩人屈原、力諫吳王夫差反遭賜死後棄屍江中的伍子胥,五尊神像全都是海上守護神,庇佑橫渡黑水溝 (臺灣海峽) 的商旅與舟子的海上航行安全。
水仙宮側壁上的「壁鎖」,臺灣「壁鎖」源自荷據時期安平熱蘭遮城,外型從「鐵釘」逐漸演化成「鐵剪刀」。壁鎖,具有固定橫樑的功能,同時也有裝飾、辟邪的作用,或稱「鐵鉸刀尺」,有「鐵剪刀」之稱。
二戰末期,佔地廣闊、外觀雄偉的水仙宮,很難不被美軍戰機發現,經過轟炸的水仙宮中殿和後殿滿目瘡痍,而已經陷入二戰泥淖的日本政府,為了就地闢建防空設施,索性把中、後兩殿夷為平地,廟內有價值的古文物也被拍賣一空,僅剩只有前殿、沒有廟埕的水仙宮,而且前方被水仙宮市場完全包覆。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