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钱包打开什么样

夫子
窩客好文

夫子

文章類別:旅遊-國內旅遊

縣市地區:屏東縣 > 牡丹鄉

高士神社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佛部落永久屋基地上方高地,沿著參道上行,一座純白色鳥居矗立於木造神社前方,這是臺灣唯一一座供奉原住民祖靈的神社。這裡視野遼闊展望極佳,整個牡丹社事件發生地八瑤灣歷歷在目。時光推前八十年,一群高士佛部落排灣族「高砂義勇隊」勇士出發前,在高士神社前祈求武運昌隆,在與家人訣別中用排灣族語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以後就來神社相見」,他們的魂魄在飄蕩多年後終於回家。

以恆春半島「1867年 (清同治六年) 羅妹號事件」與「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牡丹社事件」為故事背景的公視戲劇「斯卡羅」在 2021年8月首播後,臺灣本島最南端的山地鄉,距離車城市區有四十分鐘車程的牡丹鄉 (屏東縣) 開始被人注意到,而那座位於高士佛部落永久屋基地上方高地,有著純白色鳥居,臺灣唯一一座供奉原住民祖靈的高士神社,在沉寂多年後,再次吸引遊客的目光與關注。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展神道教,在臺灣各地廣設神社,高士神社 (或稱高士佛神社) 建於昭和十四年 (1939),主祀天照大神。民國三十四年 (1945) 臺灣回歸後,國民政府為了抹去日本在臺灣的統治痕跡,拆除各地神社,高士神社自不例外,拆得只剩石垣基座。(照片來源:網路)

1943年 (日昭和十八年) 太平洋戰爭陷入膠著,日本政府為推進南洋的叢林作戰,召募臺灣各地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遠赴菲律賓加入戰場。一群高士佛部落的排灣族勇士出發前,在高士神社前祈求武運昌隆,心知此去或許將不得復返,在與家人訣別中用排灣族語說:「如果我回不來了,以後就來神社相見」。
高士神社被拆除後,沒有了神社,戰亡勇士的親族沉痛親人魂魄已無依附,只能在黑暗中徘徊,且因神界與人間的門戶「鳥居」的不存在,讓他們與親人連結管道被切斷,思念無從傳送,英勇的祖靈無法獲得祭祀與安息,親族們唯一的心願就是重建高士神社,可是沒有經費與專業能力。

2013年,一位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看見一則新聞,日本東京高等法院審理日本放送協會 (NHK) 在 2009年播出的特別節目中,曾報導有關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臺灣時的情景,並將原住民參加倫敦英日博覽會的照片標示為「人間動物園」,引發照片其中當事者女兒 (臺灣高士村排灣族人) 的不滿,並以名譽受損為由,向 NHK 提起索賠訴訟 (2016年1月22日日本最高法院裁定毀謗罪不成立),爾後又透過管道得知高士村想重建神社的心願,於是親赴臺灣了解,開啟了重建高士神社的契機。

佐藤健一回到日本後,以回饋臺灣人對於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援助為發想進行募款,共募資1000萬日圓重新打造木製神社,並將製作好的神社運送來臺,親自擔任高士神社的宮司,於 2015年8月進行招魂遷座祭與鎮座祭,2016年5月豎立白色的鳥居。
高士神社祭祀牡丹社事件、高砂義勇隊戰歿英靈、排灣族祖靈、山神、土地神等,是臺灣唯一一座供奉原住民祖靈的神社。
高士神社,高約 2.30公尺,寬約 2公尺,以扁柏為原材,屋頂使用全面銅板,石垣基座則保留戰前原貌。建築造型採「全面千鳥破風」與「軒唐破風」。為了保護神社,特別搭了有頂半開放空間將神社包起來,讓木造神社免受日曬雨淋的侵壞。

佛教的菩薩、道教的神明、基督教的耶穌、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都有具體的神像,日本的神道教雖然屬於泛靈多神信仰,但在神社的神壇上放的不是神像,而是一面鏡子「御神鏡」。信眾參拜時面對「御神鏡」,看見自己通透內心,誠實的面對神明訴說祈願。

白色代表純潔,白色鳥居有守護「神之領域」的象徵,高士部落族人深信只要通過白色鳥居就能到達祖靈的住所。

高士佛遊客服務中心 (高士神社小舖) 位於高士野牡丹神社公園下方,這裡除提供遊客諮詢服務外,也販售高士神社特有的御守、繪馬等紀念小物與在地特色伴手禮。

白色鳥居前方是神社的「參道」,階梯是用排灣族的石板堆疊工法堆砌而成,欄桿以色彩豐富的排灣族琉璃圖紋裝飾,展現獨特的排灣族文化標記。

除了神社參道外,另有多條階梯步道可通往高士神社。其中一條有個地標裝置,上有 「gade? 高士野牡丹神社公園? Gaoshih (KusKus) Shrine Park)」字樣。KusKus 是高士村排灣語,gade 是高士佛社 (部落) 最初落腳建屋的排灣語地名,日治時期昭和 20年 (1945) 的 一次暴風雨,將這一個建在 gade 的高士部落房屋盡數摧毀,高士佛社族人進行遷居,便沿著「穀道」(注) 搬遷到了現在的高士村。2009年的八八水災嚴重摧毀了高士村部份的族人屋舍,這些受災戶最後決定沿著當年的「穀道」回到當初的 gade,入住世界展望會建立的永久屋。

高士佛部落永久屋

注:穀道,根據高士佛部落長老口述,在部落尚未遷徙到現在的高士部落前,早期的聚落就是在 gade 這個位置,而農耕之水田則位於聚落下方高士溪兩側平坦谷地,每日農作往來兩地形成路徑稱為「穀道」。穀道陡峭,回家時上坡,陡峭的路面幾乎可讓鼻子碰到膝蓋,每年在水稻收成後,族人辛勤的扛著收成之稻穀,經由穀道背負回部落,非常辛苦,因此又有「英雄路」之稱。

牡丹鄉地名由來有二說:1. 由山地話「新保將」翻譯而來,加上本地境內盛產野牡丹,因此稱為「牡丹鄉」。2. 此地為原為排灣族蘇侉侉羅雷支族「趴立拉力克」牡丹社分佈地,故簡稱「牡丹」鄉。

野牡丹是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的野花,經常到郊山活動的朋友一定見過,盛開的粉紅色花朵常引人注目,葉片上有5或7條刻入的主脈,也是特別之處。注意看照片:野牡丹的花朵裡有10枚雄蕊,分成兩型,5長5短,這兩型雄蕊都只在花藥末梢處開個小孔,只有具備震動能力的蜂類才能有效率的採到花粉。蜂類拜訪野牡丹的花朵時,會抓住短雄蕊,後足與腹部則在長雄蕊上,當身體高速震動時,雄蕊花藥裡的花粉就會互相碰撞然後噴出小孔外,短雄蕊的花粉會被蜂類收集,長雄蕊的花粉則會沾附在蜂類的腹部,當牠們造訪下一朵花時,身上的花粉也就沾黏到雌蕊上,而達到授粉效果,這樣的授粉方式被稱作振動授粉 (buzz pollination)。

特別介紹「高士佛澤蘭」,臺灣固有種,原生於屏東縣牡丹鄉的高士佛山區,因此以山名「高士佛」命名。高士佛澤蘭花期長蜜源充足,是多種蝴蝶 (青斑蝶、樺斑蝶和小青斑蝶) 和蜜蜂的食草及蜜源。

紫斑蝶幼蟲及成蝶會攝食有毒植物葉片,並將這些毒素儲存於體內,如蘿藦科的羊角藤或是澤蘭花蜜,所以牠們身上醒目鮮豔的色彩其實是警告捕食者不要輕易嘗試的「警戒色」。(照片:青斑蝶)

神社旁的瞭望臺可以登高望遠,看見整個八瑤灣出海口及美麗的海岸線,天氣晴朗時還能看見蘭嶼。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以 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國的琉球族為由,藉口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大清政府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在日本,這次事件被稱為「臺灣出兵」、「征臺之役」或「臺灣事件」,這也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日軍在遭受人員傷病、折損嚴重後退兵 (日軍險勝),清廷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撫恤難民及購買日軍修築之房舍道路,清廷更承認日本的行動為「保民義舉」,給予日後日本吞併琉球國以口實。

高士野牡丹神社公園
地址:屏東縣牡丹鄉高士佛29號 (高士佛遊客服務中心)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創作者介紹
夫子

夫子。旅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