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頭城】200年歷史頭城老街。「文學巷」鏤空鋼板。「藝術巷」彩繪玻璃馬賽克光罩。頭城老街推動再造。舊城愜意遊
宜蘭縣頭城老街推動再造,鎮公所選定兩處巷弄打造成「藝術巷」、「文學巷」,
有馬賽克光罩,還有頭城繪畫家、書法名家作品穿插其中,陽光透過彩繪玻璃、鏤空鋼板,映照在小巷內,
獨特的視覺效果,搖身一變成網美景點,老街越來越有新意,越來越好拍!
頭城老街從清代開始發展,最早曾是宜蘭的經濟重鎮,經歷過200多年歷史,
現今老街範圍為鎮上的和平街,從北門福德祠到南門的福德祠,全長約600公尺,呈南北走向,現在仍保有早期開發時的紅磚屋、廟宇及榕樹。
結合彩繪玻璃及馬賽克光罩打造而成的藝術光彩巷弄,讓整條老街有了新生命,
頭城鎮積極規畫頭城老街(和平街)附近周邊閒置空間再利用,同時也把頭城在地的文化特色及藝文四大家族「盧、李、康、楊」的作品、智慧結晶加值整合,
在傳統街道小巷弄之間進行創意裝飾,希望將昔日老街透過環境藝術化的構想,用嶄新、充滿現代感的設計方式呈現。
「藝術巷」(和平街68巷)是繼李榮春「文學巷」之後,成為頭城老街文化藝術新創意的地標和亮點,
是以鎮籍藝術家楊乾鐘老先生的畫作為主軸,應用光影色彩的跳動,結合彩繪玻璃及馬賽克光罩,打造而成的藝術光彩巷弄。
老街中段有一條文學巷勾摹頭城舊日逸事,是宜蘭文化的展室,也是臺灣文學的走廊。
頭圍文學巷─小說家李榮春、詩人縣長盧纘祥等人,眾所周知耳熟能詳,
在老街的巷弄裡將文學家的小說佳句、動人詩詞文字以鋼雕鏤刻呈現,引領遊客進入時空隧道,浸沁在老街的書香之中。
頭城鎮自開蘭以來即是人文薈萃的聖地,孕育出盧纘祥、李榮春、楊乾鐘及康灩泉等四大文學、繪畫、書法名家,
這是頭城經濟創生、轉型以及文化保存非常重要的資產,頭城鎮公所要把寶貴人文資產,運用最集中的方式具體呈現遊客面前,
所以在老街的環境改善工程中注入四大家元素,打造最具在地特色的人文藝術巷弄。
文學巷以盧纘祥、李榮春、康家墨寶等頭城文學名家作品為主,藝術巷則以彩繪玻璃、楊乾鐘油畫,堆疊出光影層次感。
頭城最古老的建設,慶元宮。慶元宮建於嘉慶元年(1797),故名慶元。宮廟主祀海神媽祖,亦稱天上聖母、是臺灣重要的民間信仰。
頭城老街即為和平街,又稱「頭圍街」,是頭城鎮最古老的街道,因河運而發展興盛,清朝時曾是蘭陽平原上最為重要、繁榮的經濟中心,但在民國六十八年政府打造青雲路後,和平街隨即沒落,徒留許多古典建築,街道北邊的北門福德祠則是老街的守護神。現今的頭城老街上依舊留有清代及日據時代所建造的樓房,像是日治時期的吳宅(129號)、新長興樹記(121號)、源合成與陳春記(51~61號)以及融合各式風格的盧宅(139號)等宅第,皆具有古典的懷舊風情,並見證了頭城老街的自繁盛到衰落的歷史。
池塘原為清代時期「頭圍港」的內河,一度檣帆熙攘,是老街貿易水路貨運的內港碼頭。
1924年,一場山洪爆發,滾滾黃泥把河道堵塞,淹沒港區。適時同年宜蘭鐵路線通車,取代船運,頭圍港從此沒落。
北門福德祠面對街心,左側一排街屋,是清代碼頭商號。原有13連舍,今只存兩戶保留原貌,其他均殘缺破舊。
其中一戶「十三行康家古宅」,昔年興隆昌盛的貿易行郊,閩南式的紅瓦斜頂、土砌厚牆、木柱巨窗,秀雅依舊。
北門福德祠,簡樸的馬背屋頂,紅磚赤瓦,肅清幽靜,是宜蘭首座土地公廟。
頭城老街彩繪牆在北門福德祠旁,
頭城老街
地址: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