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趁著非假日的時間來觀賞積木夢工場的展覽,顛覆對樂高積木的想像及驚人之作。
非假日時間,人潮稀稀疏疏,對於愛拍照的我,可以拍得盡興嚕。
Nathan Sawaya 將樂高積木變的更栩栩如生,呈現(xiàn)給參展的人。
一進展場內(nèi),櫥窗內(nèi)滿滿的樂高積木,接下來就看積木大師如何把這些零散的積木,拼湊成這讓人讚嘆的作品。
2.5公尺的臺北101,連細節(jié)都做的很仔細呢,也太厲害了吧
一入展區(qū)的左側(cè)則有黃、紅、藍人。
『黃』,作品在表達作者自我蛻變的旅程,藉由大人與小孩觀點來看各有不同。
大人看來是對世界敞開心胸,小孩看來是積木的內(nèi)臟都流出來了。。。
『築紅』(左手拼回自己的右手)
白天的時間,將自身的精神、力量、氣力都投注於生活上
晚上的時間,平靜的夜晚,來修補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茁壯
『裂解』
藍色的積木人形從頭部開始裂開,同時藍人雙手緊緊地抱著頭部,在表達它的頭痛欲裂。
這件作品是在表達作者每天早上睡醒開始面對一天生活雜事的親身感受。
『無題』
有時你一再地嘗試、一再的努力、卻發(fā)現(xiàn)自己又退回到最初的起點。
『避風港』
即使我們都長大了,我們依舊需要一個可以讓我們感到安全的地方。
所以家是最好的避風港。
『我的男孩』
零散的積木可以變成抱著一個人的動作,真得很厲害。
此作品啟發(fā)自一位家長述說著自身經(jīng)歷的悲傷故事。
『崩解』
人生儘管乘風破浪,但請堅定信仰。
『自我』
冒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敘說著作者本來是位律師,但內(nèi)心潛伏著另個自我,爾後決定釋出藝術家的自我,勇往直
前永不回頭。
說明了人有夢最美,如能朝夢想一步一步前進,是件很幸福的事,往後也不會有遺憾了
『面具』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利用面具隱藏自己,而認不出本身的自己,而拿下面具則是隱藏的假象。
『黃臉』
面具表現(xiàn)出我們希望被世人看見的那一面?
『紅臉』
作者朋友的臉,重點是要讓她的睫毛看起來正常,太厲害了^^
『藍臉』
作著的自拼相唷,還蠻像的
『大暴龍』
作者使用了八萬多片的積木,於一整個夏天完成
『大提琴』
用樂哥積木打造成一比一的大提琴。猜的出來那個是真正大提琴嗎@@?
『大陽』
靈感來自臺北的豔陽,真是個熱情的天氣。
『停、看、活』
當作者還是孩子時,這是學校教他們的標語,好讓他們能夠安心的過馬路。
總是想像著交通號誌是一張張凝視我們的臉恐孔,讓我們能安全回家。
『和平記號』
怎樣才可以創(chuàng)造和平,就是把世界上所有色彩聚集起來的時候。
『電腦時代』
從螢幕伸出來的手象徵科技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虎斑長頸鹿』
作者試圖把老虎跟長頸鹿溴合在一起 XD
『西洋棋』
這個作品我看了很久始終看不來是什麼,後來拍了一張照片,看了相機呈現(xiàn)出來的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位很嫵媚的女生,能利用積木做成這樣的效果,真得很特別
『yes鉛筆』
這是一個巨大的鉛筆,這個作品甚至比我還要高。
『中箭』
『無題』
『手』
透過手可以有很多的情緒表達。
『紅的肖像』
我們都在渴望著某些事物。
『樓梯』
我蠻喜歡這件作品的,除了呈現(xiàn)出的陰影很有感覺外,也代表了很多涵意。
身為人類,我們在這世界上再找尋各種機會、成功的機會、獲的幸福的機會。
『懸』
我們都曾經(jīng)有如同只靠著一隻指頭懸在那裡苦撐的經(jīng)驗,不是嗎?
在一開始我們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但通常我們卻又都能讓自己全身而退。
『無題。思考人』
這個思考的動作,配合光影的效果真得很棒。
『旺仔寶寶』
旺旺寶寶是旺旺集團的象徵,旺仔總是充滿活力、笑口常開
逛了完展場後,於紀念品販售區(qū)有個積木堆疊區(qū),有人將積木拼溴成憤怒鳥,也太強了吧
小小豬與黃鳥
於出口區(qū)還有這隻黃鼠狼供拍照唷。
這個積木展實在太值得了,作者利用積木表達出各種不同類型的主題及自身的心聲,除了看作品外,還要看看文字敘述,才知作者的啟發(fā)為何,才能明瞭作者想表達的^^
--------------------------------------
之前展出是在松山文創(chuàng)園區(qū),現(xiàn)在展覽是在中唷^^
展出地點: 臺中朝馬工商展覽中心(臺中市西屯區(qū)安和路朝馬路口)
展出時間:2013/03/09~2013/06/09
週一到週日 9:00~17:00
--------------------------------------
所有相片都在網(wǎng)路相簿~歡迎來訪^^
http://photo.xuite.net/ichiro0910/5900790*1
歡迎加好友及粉絲團
本文同步於
http://www.wretch.cc/blog/ichiro0910/13389408
http://ichiro0910.pixnet.net/blog/post/28522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