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纏綿居住的城市太久,迫不及待地想奔向陽光的地方。「淅瀝」這個狀聲詞,在北部多屬於雨聲,而在苗栗造橋口山的古步道中,我用淅瀝來形容當風吹過竹葉時的聲音。一條舊時通往苗栗造橋三個小村落的古道,在鐵路與公路興建完成後,漸漸地失去它原本存在的意義直至遺忘、荒廢,經過社區居民的努力之下,昔日古道終重現天日。
「多想跳上車子離開〝下雨〞的臺北」是這趟旅行的重要關鍵,只是把『想』直接變成『行動』。
選擇苗栗這縣市的原因,其中包括了苗栗沿途停靠的各站車站,有許多還保留著當初興建或早年改建的模樣,而造橋車站就是其中一站。車站啟用於1903年,改建於1935年。當時,由木造的站房改建為臺灣第一座混凝土平頂的建築,到現在其建築也有85年的歷史了。
造橋車站有第一月臺及第二月臺,從北部南下會從第二月臺下車,需要走天橋才會到第一月臺及出口,而從中南部北上的話,就是直接在第一月臺下車了。跨越天橋時,走上階梯後,發現苗栗的天空是我最喜歡的樣子,沒有霧霾、不是陰天,是清澈的藍及悠然的白。
走天橋時,能在天橋上看見遠處有一間日式房舍,出站以後,就先到這裡走走看看;原來這間是以前的驛長宿舍,建於1938年的驛長宿舍,在當時可以說是全臺數一數二的驛長宿舍,尤其是以臺灣檜木為建材,室內寬敞、功能具備之外,還設有日式的談話室。到了1980年代,造橋站站長退休以後就閒置了,而現在其站為招呼站,並未設置站長及站員。為了維護當地的歷史發展文化,將原宿舍進行整修復舊,也就是現今看見的模樣。
▲驛長宿舍。
走過的城鎮雖不算多,發現如今在外人看來的純樸小鄉鎮,在過去都有著無比風光的年代,而那輝煌的時期都與天然能源息息相關。
錦水礦場,成就造橋鄉在1960、1970年間的興盛,因而設置五分鐵路及五分車,為錦成軌道人力輕便車,用以連結造橋村、大西村及錦水村之間的交通運輸,專門載運人員及物資。五分車在當時更是成為了偏遠地區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除了運輸人力以外,也搬運農產、山產與甘蔗等。而後因礦場行政中心遷移,導致人口遽減,而使造橋鄉的盛況不再。
除了第一間是為驛長宿舍之外,在旁邊也有一間日式老宅,只是找不到相關介紹,而在過去一些,還有幾間連在一起且殘破不堪的老房子。
▲可以清楚地看見整幢房子都是木造結構的舊房。
在拍這些古宅時,其旁還有當地的居民,正坐在一旁休息著,懶得再拿出手機看地圖,就詢問他:國中是往左邊還是右邊?他回我:國中在左邊的方向,是造橋國中吧!連想都沒有想的就說:應該是吧!:)
從造橋車站出發至造橋國中旁的口山古道入口約為450公尺(6分鐘),不遠。而車站周邊一路走來都能看見許多具有年代感的古厝,若走到照片上的房子就表示該過馬路了。
過了馬路之後,就會看見這座小廟宇。造橋開莊水尾福德正神,於1902年建立,此祠採用「祠中祠」的建築。
口山古道呈南北走向,全長約1,520公尺,步道的海拔不高(20-68m),坡度間的起伏並不大,相較於其它古道而言更加的和藹可親。
▲造橋國中旁的古道入口。
古道的入口有四處,分別為:造橋國中旁、造橋火車站旁、清明伯公廟及綠池庭園餐廳的社區上坡處。想要完整地走完整個環狀路線,那麼造橋國中旁的入口及綠池餐廳的社區上坡處入口較為合適,其餘的兩入口都是從半途進入古道。
經過整理後的古道,為保留原樣,故未舖設任何的人工步道,所以一路走來都為泥徑。步道裡的設施:有一座木橋及一觀景平臺,讓人休憩的座椅,也是就地取材在樹木間中橫架著一木條充當椅子,或是使用數根竹子綁在一起來作為休息使用。
步道裡以緩上坡、平坡居多,階梯甚少,適逢冬季,樹枝上的樹葉多為光禿或稀疏,與綠植茂盛時有極大的差異,少了遮陽也少了蚊子叮咬,也多虧了涼風陣陣,途中只覺溫度舒適、氣候怡人,「熱」感受不到,但還是得注意一下防曬及水份,不要被冬天的風給迷惑了。
最初,離學校很近,走在步道中還能聽見上下課的鐘響聲;步道裡的竹林甚多,其餘的樹木的樹葉多呈現枯萎之相,當風吹起,聽見的不是樹葉間的颯颯聲,而是竹子的嗄嗄作響聲及竹葉淅瀝淅瀝聲。竹子與風的互動之下,發出的聲音是帶有低沉且不高亢,就像用竹筒當風鈴時的聲音,悅耳不刺耳。
▲少了片片樹葉,樹枝在陽光底下充分的展現自己的身影。
▲此處於主道旁,若在百草甦醒時,茂密的程度會將此道遮掩住。
走過一上坡階後,看見一樹木上綁上許多布條及繩索,此處就是前往老莊山山頂,海拔為54公尺。最特別之處是有一顆栗府都字的三角補點,所用的石材與常見的很不同,還是因為它長得特〝端正〞,所以才覺得它很不同。
對於有攀繩經驗的人,這一小段根本就是a pixel of cake,對於沒有經驗的人,無論上或下都需要再注意一些,往上時感覺還行,返程時就得注意泥土會滑,繩索記得要抓住。
▲老莊山 栗府都字三角補點。
▲這棵長得極為特別的樹木,從它的正面來看就是「說毒啞我,怎麼又插人家眼睛?--電影「與龍共舞」」的戳瞎手勢。
很期待的第一個觀景平臺,沒想到穿過這小小的竹林隧道後,頓時傻了眼!「………臺呢?」整座平臺被移除掉了,只剩下原有的底座痕跡。我想,會不會是因為四周圍的綠植都長得特高特強壯,望不到鄉也沒有任何的視野展望,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地直接滅了它?!
另外,要上來〝前〞望鄉平臺所在之處,在之前會遇分岔路,右邊是主道,左邊是分歧步道,同樣地會在望鄉平臺這片空地上匯合,但目前已經沒有平臺了,會覺得前方就是主道,到達此處時,要注意一下路標指向,往口山平臺的方向才是主道。
▲口山平臺的路標指向。
離開〝前〞望鄉平臺之後,接續著就是木造的橋樑「周生橋」。其旁會有一岔路是往造橋車站旁的出入口。
▲周生橋。
身為一個專業臉盲的人也兼職樹盲,無論什麼樹種,在我眼中通通都是「樹」啊!不過,仔細看了一下,這些樹應該為相思樹,都已經禿成一片了,還要從剩餘的樹葉來判斷,若有誤判也可以反應哦!:)
枝葉繁茂時帶有一種朝氣蓬勃,而當草木枯槁時那種蕭瑟冷落為當日的藍天白雲帶來極為衝突的美感,不管是哪一種,兩者所呈現的場景,個人都還蠻喜歡的。
▲在樹根旁,發現一根迷你又可愛的「圖根」。
步道會隨著季節而散發出不同的氣息。欲前往之前,在網路上作著功課,有人提及步裡沒什麼展望,連觀景臺上的景觀也不怎麼好,對於前句個人想反駁一下了。
口山古道於我而言是一條蠻有趣又奇妙的步道,在觀景平臺上真的看不到什麼景色,只能從一小角看往西部海濱及風車,其餘的什麼都看不到,卻能在步道的向外展望中,能見得景色比平臺上更佳、更廣,不過想要有好的向外視野,這個季節真的比較好,因為少了許多樹葉遮擋。
▲口山觀景平臺及菜瓜窩山圖根點。
▲口山平臺。
▲口山平臺上唯一向外展望。
▲從平臺下來之後,發現能所能視的景色比在平臺強很多!究竟平臺的設立是對還是錯呢?
▲步道裡的展望,旁邊那條溪流應該是南港溪。
▲雖然造橋車站屬於山線,還是能看見竹南海濱。
樹葉飄落以後,高大的樹木們就像是枯木群一般,這也是古道裡,個人還蠻愛的場景,可以預想到當枯木逢春後的畫面,那繁茂的綠葉會在這形成一大片林蔭。
▲相較於茂盛之景,更愛這種漸漸頹敗景色,年復一年,會再遇綠葉遮天,這就是大自然。
▲加里山方向山脈。
▲國道一號。
所有的向外視野都來自於步道裡,沒有一定的位置,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絕對不在觀景臺上。想要欣賞口山古道的本身,那麼隨時都可以前往,想要視野與古道兼具,那麼這個時候剛剛好。
上述提過步道裡的座椅都是就地取材,唯一一處就是在上坡至造橋口山前的這一段,有數個被搬上的木椅,光想就覺得累,這種木椅很重…。
上坡處中間有一岔路,就位於塑膠椅放置的位置處,我的maps裡找不到這條岔路的山徑,但依照導覽圖上應該為從清明伯公廟可以上至此處。這邊的風特別強也特別大,塑膠椅除了被綁在樹幹上,還額外加了兩塊紅磚。在用手機控制相機時,一度害怕風會不會強到把相機吹倒,事實證明,我多慮了。
▲岔路處也很美,這邊剛好可以賞山景與看見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車流,若遇桐花季,還能看見山坡上所有的綠葉都染上白雪一般的桐花。
造橋口山圖根點的位置是一個造成我恐慌的所在地!一開始,還覺得這場景蠻美的,所以拍了張記錄一下,沒想到走過去後,懼高癥犯了,在快結尾的路段,往回走好像顯得自己很蠢,所以硬著頭皮扶著旁邊的樹木慢慢移步;當時,心想我是不是跟苗栗的火炎山無緣了,光這樣懼高癥就〝牙〞起了。
▲我害怕的原因在此,直接就是一個沒有任何防護的山崖了,完全無法靠近及向下看(土撥鼠尖叫)。
走過較為窄小的泥徑後,趕快拍張圖根點閃人,怨嘆自己為什麼帶的是定焦鏡?
▲沒了樹葉,還是有樹枝會遮住。
要結束古道之行的下坡段,一直很注意右手邊底下正迎風搖曳的芒花們,在這個岔路處就轉進去,只剩稀少的芒草在跟我打招呼,原本想順著路直接下到大草皮上,後來發現這邊的雜草們長得太茂密了,有些擋路,就打消念頭,回到原步道欲結束行程。
▲小徑中的視野。
▲一整片芒花,多數已乾枯。
待走到古道盡頭之後,才發現底下有路可以走到草皮上,於是又開始一連串的拍照。
吸引我注目的就是這兩座DIY盪鞦韆,試坐了一下,繩索方面有點長短不一,坐的地方只是一截木條,還是不敢輕易地盪它,就坐在上面拍幾張照。
▲試坐盪鞦韆。
在步道看這處覺得美極了,知道有路可以來到這,穿越過一大草皮就為了蹲在這跟這景拍張照。
▲口山古道的終點(也是入口)。左邊的路就是前往大草皮的方向。
口山古道是一條難度很低的步道,且在四季當中都會有不同美麗的面貌,像是相思樹開花之際、桐花季、芒花季等,都讓這條古道增艷不少。走完古道之後,還能循著柏油路去尋找附近帶有古色古香的古宅,之後再回到造橋火車站,就是一個環狀路線囉!步道出入口離車站頗近,不需要自己開車,也能坐著火車前往。
走完步道時,想起在導覽圖上看見有間咖啡餐廳,尚未用餐的我打算前往,搜尋了一下中午只營業至14:30,當時已是14:22,好吧!我們沒有緣份,只要接著柏油路走回車站。
▲有一個出入口,就在這間廟宇旁。
從造橋車站到終點出入口的距離大約為1,200公尺,不管選擇哪個入口,要形成一個環狀路線,都勢必得走到馬路,差別在於一開始想要走比較遠的道路,還是結束時走。
口山古道
地址:苗栗縣造橋鄉橋鄉(村)老莊一鄰27號旁的產業道路(造橋國中旁)
檢視較大的地圖←按此規劃路線
大眾運輸
火車?搭乘區間車(山線)至〝造橋站〞下車,出站後往左方行走約450公尺,即可抵達。
延 伸 閱 讀(按圖即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