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fā)表於「SJKen的浮光掠影」部落格與「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扎FB粉絲專頁」,旅遊體驗是版主進入後個人主觀感受,感受因人而異,不具任何商業(yè)促銷意圖。)
今年4月中旬與同學參加基隆嶼一日遊行程,造訪基隆嶼、望幽谷與基隆廟口,一個人一天下來含車資、保險、早餐、午餐、在地導覽、船資與登島清潔費,整個行程只要花新臺幣1450元,CP值蠻高的。
一早從北捷江子翠站站六號出口集合,搭乗專車從臺北到基隆的碧砂漁港,它隸數(shù)屬於八斗子觀光漁港的一部分,再轉(zhuǎn)乘藍色公路觀光旅遊船,一路駛向孤懸在外海的基隆嶼。碧砂漁港港口,還停放了當年前往南極捕蝦的觀測船「海功號」,經(jīng)歷了十八年的歲月,海功號於八十二年功成身退,如今停泊在漁港入口處供遊客參觀,龐大的船身矗立在路旁,已經(jīng)成為碧砂漁港的重要地標,轉(zhuǎn)眼也過了28年,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
碧砂漁港內(nèi),停放著許多蓄勢待發(fā)的捕魚船運旅遊船,一早人出航的不多,大家穿戴好救生衣登船出航,沿途白浪濤濤,邊賞海景邊聽嚮導滔滔不絕的介紹,約莫20分鐘的航程,就已看見基隆嶼。
原本是安排停靠穿行其中幾座更小的島嶼,但因為當天風浪過大,就改成繞行基隆嶼一周後,再靠岸登島,寬廣的停靠海岸線,讓大家上岸十分平穩(wěn),順著基隆市政府大打造的木棧道一路前行,沿途兩側都有可觀的景致,巨石、奇巖、賞蟹、賞鳥、綠色植栽、與名聞遐爾的野百合,迎著海風一路走走停停,悠閒欣賞基隆嶼獨特未遭人為破壞的自然景觀。
根據(jù)維基百科簡介,基隆嶼聳立於基隆港外,為日治時期基隆八景之一,稱為「杙峰聳翠」,基隆仕紳許梓桑有詩吟詠:「萬人星羅繞杙峰,杙峰不與眾山同,孤高千仞凌霄漢,一望蒼茫鎮(zhèn)海東。」。基隆嶼又稱基隆島,是位於臺灣東北方的東海海域之島嶼,古稱雞籠嶼、雞籠杙,與和平島直線距離約3.3公里、基隆港口距離約4公里,是一座無人島,行政區(qū)屬基隆市中正區(qū)。
基隆嶼是火山形成,整座島嶼由角閃石、黑雲(yún)母、石英安山巖所構,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並列為基隆外海四個火山島嶼,東北─西南長約960公尺,寬約400公尺,面積約24公頃,島上最高海拔為182公尺,狀如鯨魚。四周皆為峭壁,幾無平地,多見海蝕洞穴與巖礁。島上因長期未曾對外開放,保有完整珍貴的火山巖地質(zhì)景觀,和精彩的原生植物,包括長在巖石縫隙的野百合,更由於受到基隆多雨環(huán)境與巖石風化影響,植被豐富,多生榕樹,並且生長大量的野百合、金花石蒜、石板菜、女貞、防葵、萬年松、木槿等植物,喜歡植栽的朋友可以慢慢欣賞。
目前基隆市政府逐步復育百合、金花石蒜。五、六月份為百合花季;八至九月為金花石蒜花季,我們這次運氣很好,選在四月造訪,已經(jīng)看到了不少野百合,真的很驚喜。島上除了珍貴的火山地形之外,也有獨有的火山螃蟹(烏龜怪方蟹),有時可觀察到戴勝、白頭翁及雨燕等鳥類,但沒有野生大型哺乳動物。孤懸海上的基隆嶼,成為基隆與北海岸地區(qū)明顯的自然地標,自從開放登島觀光,每日登島人數(shù)限制在2000人,以確保基隆嶼的自然景觀能永保品質(zhì)。
島上遊憩設施以步道和涼亭為主,視野所及,西南面是野柳至鼻頭角的北海岸,東北面則是廣闊的東海,基隆嶼目前由海巡署人員駐守,單位為基隆嶼安檢所,並無一般平民居住。島上有基隆島燈塔,興建於1980年,採太陽能發(fā)電,原歸海關管轄,2013年移撥交通部航港局。另有日治時期遺留之「楠田上等兵殉職碑」,用以紀念因工事殉職兵士。
因颱風侵襲封島5年,於2019年6月25日後重新開放,2020年的開放時間為7月1日-10月31日,預約船班可從「基隆嶼觀光預約平臺」進行查詢,或至部分線上平臺進行預約。
基隆嶼過去由於軍事管制因素考量,並未對外開放,2001年才正式開放登島觀光,目前可由碧砂漁港與基隆火車站前小艇碼頭登船前往,島上還有一處土地公廟與觀音廟,護祐守護基隆嶼的眾生。
基隆島嶼附近的海域,也是基隆外海有名的磯釣場,魚類種類多達30餘種,特別盛產(chǎn)白帶魚、鎖管等豐富漁產(chǎn),深受捕魚群眾的歡迎!每到入夜之後,可見一艘艘的海釣船,停泊在基隆嶼附近,也是基隆嶼晚上美麗的另一面,旅遊業(yè)者也有規(guī)劃夜釣行程,如今一切就等疫情平息後,才能對外再度開放,等基隆嶼重新對外開放時,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永安168基隆嶼旅遊觀光海釣」FB粉絲專頁相關說明
基隆嶼
位 置:距離和平島北端約3.3公里、基隆港口約4公里
座 標: 25°11′32.63501″N 121°47′08.05767″E 鄰近水域東海面積0.24平方公里(0.093平方英哩)
長 度:0.96公里(0.597英哩)
寬 度:0.4公里(0.25英哩)
海 岸 線:4.3公里(2.67英哩)
最高海拔:182公尺(597英呎)
(註)本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yè)用途歡迎載明出處後轉(zhuǎn)載分享本文,如需移作商業(yè)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細節(jié),未經(jīng)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zhuǎn)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