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隆港口西北側的山崖下,有一天然海蝕洞,傳說有修仙者在此得道飛升成仙,故名「仙洞」,充滿了神話色彩。更玄者,甚有呂洞賓於此仙遊的言之鑿鑿。較可靠的歷史記載:此處前身為清朝時期的「代明宮」,文獻中的別稱有「弁天神社」、「最勝禪寺」、「仙洞巖佛寺」等等。日據時期則有「靈仙洞最勝寺」、「靈仙洞最勝禪寺」、「基隆仙洞辨天宮」等等稱呼——是的,這裡就是基隆的洞穴勝境【仙洞巖】,一個歷史悠久寺廟,疫情大趨緩後忽然又爆紅起來,成為許多Youtuber紛紛來探秘的景點。
↓位於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基隆市中山區仙洞社區、第一貨櫃集散中心旁,山門口四尊神像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
↓時間已下午三點半,離仙洞巖謝絕香客的四點僅剩半小時。廟口因雨,顯得相當昏暗。
↓一入內,真的是洞穴奇景,有多少廟是安置在天然海蝕洞裡的?看到那《仙洞》、《海外洞天》筆酣墨飽的書法金字,滿滿的歷史之感,活脫脫就是傳説中仙人所居藏奇書的洞府「瑯嬛福地」。
↓《海外洞天》由夏獻綸書於同治甲戌季夏吉旦;《仙洞》兩字則書於光緒十三年九月。別看仙洞不大,從清朝、日本至民國時期,竟共有16個包括遊誌、景觀記的石碑文。由於長久以來都是眾多旅人的熱點,對於此地的詩作創作亦為數不少。
↓仙洞分為主洞、右洞及左洞。傳說戰爭時白玉觀音曾於空中顯靈保護仙洞,故主洞為「圓通寶殿」,主祀觀世音菩薩。
↓由主洞右方進入為右洞,頗為寬敞,擺放了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騎獅像、普賢菩薩騎象像等多具佛像供信徒參拜。同時保持了日本時期的觀音石佛,以及巖壁上過往旅人所刻的筆墨遺跡。
↓右洞盡頭最寬處主祀三寶佛祖。
↓精彩的來了——左洞,入口就在主洞神壇旁,俗稱的一線天——長80公尺,僅容一人通過的狹窄洞穴,也是網紅們相繼來仙洞巖拍攝的主要原因。
剛進入還好,一個人滿容易通行,但越深入,空間越窄,非常殘酷的,根本測試身材的地方,太胖者,一定會被巖壁拒絕通行!
其實這邊我幼年時就來過了,少數殘存的童年記憶,連腰都沒彎便輕鬆通過,可是今天,竟然整個人側身蹲下來,都還會摩擦到巖壁。悲慘的是,剛好人正鐵腿中,蹲著沒辦法走路,只好飲恨後退,否則卡在半路難看——好險當場沒人,不然人家會以為我肥到過不去了!
一般175公分以上的男生恐怕都必須屈膝走才可能通過,一點都沒有僥倖。個子太高或體重太重的......,就要有點自知之明......。
↓80公尺差不多也要走個1分鐘,一線天到底,是一個小小空間,神桌供俸著奉日本神明「弁財天神」。
對,照片是老媽拍的,我把手機交給她,嬌小的她只略略彎身便暢行無阻。
在仙洞巖51公尺處,還有一處【佛手洞】,也是一個天然的海蝕洞,入口隱身於民居的巷子內。
↓有人說它像臺版的土耳其地下城,但卡帕多奇亞的卡馬柯爾地下城我拜訪過,乃人工開鑿的低矮地下迷宮,非常乾燥通風。若說巖洞和迷宮這兩點,確實有那麼點類似,但佛手洞畢竟是從海底上升的天然洞穴,非常潮濕,感覺就大相逕庭了。
相傳以前裡頭有蝙蝠,今天並沒有見到。而在戰時,這邊自然就是絕佳的防空洞。
那為什麼稱為佛手洞呢?因為在迷宮般的洞穴某處,藏有一隻天然風化形成的手印,手掌和五指的節理清晰,宛如佛祖之手。可是我東找西找,就是沒有看到什麼佛手,沒跟著導遊走實在大失策,最後時間到,只好悵然退出。
↓佛手印,其實應該從生長著蕨類這個洞穴進入後,左轉,才能找到。
一線天也過不去,佛手印也沒看到,雨又下得那麼高興,今天來仙洞巖到底是怎樣啦?
其實在來仙洞巖之前,我們還去了位於安樂區的情人湖,雨下得一個不依不饒,拖著疲憊的雙腿走到湖邊,鞋子全濕透了。
↓入口處放了一臺「CT271」蒸汽火車頭。
情人湖,因為風景區內有一大一小兩個相連的湖泊,像是情人互相依偎陪伴而得名。又因傳說走過情人橋,情侶會得好姻緣,也成為婚紗拍攝聖地。但是風雨交加的此刻,那是一點浪漫也沒有了。
↓湖心的竹製裝置藝術是何概念?很像蛇耶?剛好一旁有「情人湖公園蛇類生態及注意事項」告示牌,指明園區內有四種毒蛇,讓人不聯想也難。
↓揭曉答案:該作品名稱為「酒窩」,主要要表達的是笑容,除了象徵藝術創作對大地環境的微笑,更代表旅人對臺灣土地的微笑。「漩渦」的造型代表了自然與人文的連接、融合。(暈)
如此,灰溜溜地結束基隆半日遊。仙洞巖,我還會回來的,基隆雖多雨,總還會有放晴的時候。
續《征服臺北第一高峰【七星山】:從小油坑登頂,遇大雨鐵腿記》
.